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

发布者:齐恬发布时间:2024-04-22浏览次数:10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成为企业转型、产业变革的驱动力量,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有效提升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调研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表明,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其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能级。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兼具技术研发、服务社会等职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职业院校需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优化配置相关要素,明晰相应的行动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形成要素解析

(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认知

已有研究从多视角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基于经济学视角,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新概念,体现了数字驱动,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张辛欣等提出,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相互关联,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及结果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体现了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

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态”生产力。基于哲学视角,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王英杰等认为,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新”指涉及领域新,包括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等主题;“质”凸显了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进步。

基于社会学角度,新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更具发展潜力的生产力。张林等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新”,关键点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是推动新技术、新价值、新产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力;当科学技术发展实现“质”的突破时,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将产生新的变化,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基于教育学视角,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李奕认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紧贴产业升级,推动塑造自主可控、高效优质且具引领性、融合性的发展新动能,可赋能新质生产力。姜朝晖等认为,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可引发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的系统性变革;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力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通过理念更新升级新质生产力。

综合已有研究可确定,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质态”生产力,是驱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进一步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智慧,体现了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条件,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论述,是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战略把握,科学总结了人类社会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质量理论、要素理论,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应该看到,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实施,我国新质生产力已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必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素

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市场生产力”、赫斯(Moses Hess)的“共同活动即生产力”以及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国家生产力”概念的基础上,确认生产力由多种要素决定,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生产资料以及自然条件等。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五项基本要素支撑,呼唤职业教育赋能。

一是实践主体。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为产业、教育和科技,实践主体为企业、院校和科技研究部门,且院校亦设有科技研究部门。当前,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渐成规模,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已见雏形,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涵盖了中职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研究生培养院校,能够赋能不同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二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要素。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重点在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和技术运用。其中,技术发明指创造新技术、新装置和新工艺的具体活动;技术改造指改进现有技术,使产品更加高效、经济、环保、安全或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技术运用是指将科学、工程或其他技术应用于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涉及技术理解、操作等各个环节。显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与职业教育发展密切关联。

三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一个国家(地区)劳动力拥有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资本,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素质劳动力称为技术技能人才,比普通劳动力拥有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更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及时应对、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挑战,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力,为社会创造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的新产品,提供更为优质的新服务,进而增强企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可直接赋能新质生产力。

四是资金投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通常需要研究、试验和推广等过程,包括增加生产设备和技术设施、聘请研究人员、培训员工等必要的条件支持。确保一定的资金投入可加速新技术研发、引进、宣传、实施和推广等工作,推进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同时,只有通过资金投入,企业才能不断开拓市场,促进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活动,也需要资金投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与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资金投入目标指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五是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及其对个人、组织和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具体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等,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浓厚的创新氛围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支持,对资源配置、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维护市场秩序等也会产生相应的作用。优越的制度环境既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也会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

赋能”是某主体(组织或活动)为他人或事物(或活动)提供资源或机会,挖掘其潜力,增强其能力并促进其形成、发展的实践行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要素支持。反过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作用于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使职业院校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任务,实现预期目标。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优化配置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相关要素。

(一)教师创新团队

新质生产力形成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前者需要负责实施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消化等,后者负责技术应用、技术实施、技术改进等。职业院校聚集了一大批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可通过履行技术研发以及服务社会等职责,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直接参与企业实施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等工作。同时,也可帮助企业实施员工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实现企业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改进能力的整体“跃升”。更为重要的是,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践,能够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进而培养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2019年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先后组建了三批485个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在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注意到,前两批教育部公布的“创新团队”前均冠以“教学”二字,2023年公布第三批时则直接称为“教师创新团队”。尽管仅有二字之差,却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功能的“全面化”要求。这些创新团队能够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在帮助企业技术升级、产品提质、服务优化、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实习实训基地

传统生产力或多或少带有手工业的痕迹,人直接加工原料生产产品。新质生产力则是通过操作机器甚至是让智能机器代替人完成制造过程。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具身性开始向机器设备延伸,实现了由“直接制造产品”到“会操作机器、让机器制造产品”的转化。新质生产力需要投入资金购置支撑技术研究和应用等的设施设备,以及聘请技术研发专家、建立员工培训基地等。同样,职业院校也需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包括实验室、工作坊、模拟场景等,服务于专业教师技术研发、学生实习实训。基于资金投入目标的一致性,职业院校完全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进而实现共享共用,彼此赋能,互利双赢。

2019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政、校、产、学、研合作,带动各级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建设了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通过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各类实习实训资源聚集在一起,实现了实习实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的共建共享,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职业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保持了同步。同时,赋予实习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功能,使技术发明、技术引进、技术消化与技术应用、技术改进等过程相互衔接,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产学研一体,有效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专业技能课程

从技术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并非“另起炉灶”,而是需要立足现有产业改造、企业转型、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形成,或将技术研发、改造、应用等过程嵌入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进而形成先进的工艺和流程,实现产品的更新迭代,或创造新产品,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企业发展产生新动能。与之相对应,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使其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需求。

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都是课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需要基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形,不断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的“不同”应首先体现在课程上,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课程样态应不同于普通教育,实现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情景化、系统化、数字化。当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按照中办、国办《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教育管理制度

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建设相对应,职业教育也要逐步完善管理制度。资本是生产力形成的基础,布尔迪厄(Bourdieu P)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种类型。其中,经济资本(即生产资料)是生产力要素之一,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均涉及制度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制度保障,自然也包括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也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服务、服从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逐步建立了专业设置定期调整制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但不容忽视的是,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仍然较弱,技术研发能力、服务企业发展能力依然不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制度缺失甚至错位。如教师管理制度,有院校规定教师不可跨专业评定职称,而新质生产力多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直接影响了教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再如专业设置,2023年南方科技大学通过设置“大数据+海洋”“计算机+海洋”等专业的方式,开始培养复合型海洋人才,而职业院校大数据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其他专业的融合明显不够。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多数职业院校仿照普通高校制定管理政策,强调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乏力。职业院校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为重点,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落地”,不断革新旧技术、创制新技术、发展新产业,依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五)就业创业体系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产业技术既有可能通过“大改”形成“颠覆性”技术;也有可能通过“小改”形成“革新性”技术。前者多由专业技术人员结合产业技术工人完成,后者多由产业技术工人单独完成。然而,新思维、新技术往往被少数人所掌握,或许“一时半会儿”难以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只能由其自身主导实施。职业教育随技术的发展而产生,职业院校唯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推动一些有价值预期的“奇思怪想”落到实处,推动“颠覆性”技术的形成。

人的技术价值也具有内隐性,任何技术唯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因此,职业院校应在保障学生(员)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恪守“促进就业创业”的办学导向,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以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之中,引领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技术技能持续提升计划,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追求创新。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员)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帮助其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以及与社会“众创空间”的合作,帮助学生(员)及时将创新构思转化为实际产出,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职业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动逻辑

行动逻辑指个体或组织在特定情境下实施某一行动采取的原则、规则或方式,包括处理问题、实现目标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等,直接影响着个体或组织的决策行为、文化建构以及制度建设。确定个人或组织某一行动的逻辑,可确保行动决策科学,结果符合预期,价值实现顺畅。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明确相应的行动逻辑。

(一)逻辑起点: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逻辑起点是行动最简单、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也是行动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一类教育行动,是教育主体对客体施加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各类行为的总和。职业教育活动(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存在”,最终目的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故可将其视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第一性原理”。面向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据此,可将增强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作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逻辑起点。

在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方面,马斯洛(Maslow)提出,“被人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求。“被人尊重”与自身价值密切关联,具身技术水平是判断人的价值的重要依据;自我实现主要是自身价值的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职业教育,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引发了职业教育变革,人的发展需求也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前向需求”。第四次工业革命强调不同地域的人可通过互联网等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生产任务,促进了技能具身性的“外延化”。职业教育必须依据不同人的发展目标,立足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员)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方面,产业是经济发展之基、社会发展之源,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是适应产业的发展,这也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路径。当下,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新技术和新产业(包括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需求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职业教育应该加快培养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此适应企业转型发展、技术更新迭代和产业持续升级的客观要求。

(二)逻辑进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完整性

进路指人们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或通道,也指事物向前发展的途径。逻辑进路指人们思考或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方式进行思维的过程,进而达到获得正确结论或解决问题的目的。逻辑进路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建立假设、推理论证等具体步骤。职业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可将增强职业教育的完整性作为逻辑进路,不断完善和强化培育人才、技术研发、服务社会等职能,三者相互支撑,不可缺一。

在人才培养方面,人的技术技能内含于专业,体现于职业,作用于产业。唯有与生产资料结合,人的技术技能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职业院校应在依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紧跟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能力水平。按照育训并举的原则,既要面向适龄青年开展学历教育,也要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注重培养学生(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员)终身学习,开展工作场所学习,使自身技术技能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在技术研发方面,企业获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相对而言,物力、财力投入似乎容易解决,难点在于缺乏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虽然,我国职业院校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然而,与普通高校比较,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技术研发职能弱化问题,导致其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合作,围绕技术创造、技术引进、技术改进、技术应用等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技术研发活动,通过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功能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在服务社会方面,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重点是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核心是提供技术服务。综观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无不与企业合作,形成了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合力。然而,我国职业院校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仍然不够紧密,服务社会能力水平较低。部分职业院校虽为企业提供了服务,但服务内容有限,服务领域较窄,服务质量不高。职业院校应在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同时,帮助企业及时引进、推广、运用、改进新技术,搭建技术与产业的“桥梁”,促进先进技术及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逻辑主线:增强职业教育的多样性

逻辑主线是研究或实施某项活动过程的线索。依据中办、国办《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可确定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主线为“提升职业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关键能力”是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是重点,“推进职普融通”是关键,“促进科教融汇”是方向,“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目标。其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据此,职业院校需要尽力克服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构建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一方面,依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同时,立足企业需求实施技术研发与推广,强化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依据职业院校的现实学情,积极推行个性教育、柔性分层教育,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助力人人出彩,确保学生(员)毕(结)业后能够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第二,提升办学能力。“职业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关键办学能力”并非仅是“课岗赛证”,而是职业院校各项职能、能力的综合反映,涉及育人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服务企业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升育人能力,需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同时,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社会技术技能培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需要引导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形成创新共同体,共同实施技术引进、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活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需要拓展服务领域和途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唯此,职业院校才能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满足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需求,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参与兴办县域产教聚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共同体。通过参与产教融合体建设与实施,使职业院校能够广泛开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潜在需求分析,确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办学计划、技术研发计划、服务社会技术,实现按需培养人才、研发技术、提供服务。同时,通过产教融合体建设,将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等有效聚合在一起,增强职业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的关键办学能力,保障职业教育办学能力能够满足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需求。

第四,推进普职融通。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关键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使其养成核心素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明显的缺失问题。职业教育属于就业教育,应具有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补偿”功能。因此,职业院校在实施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并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五,促进科教融汇。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汇,可推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对学生而言,科教融汇可让学生“明事理”且“会操作”,形成综合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推动实用技术的更新迭代。对教师而言,科教融汇能够促进其专业发展,实现由“单一型”向“双师型”、由“专业型”向“职业型”的转变,形成技术引进、技术发明以及技术改造的综合能力。对职业院校而言,科教融汇能够促进“有组织科研”,将技术技能优势转化为创新合力,进而研发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的新技术、创造bet36体育在线-【唯一授权牌照】@的新产品,赋能新质生产力。

(四)逻辑向度:增强职业教育的目标性

向度,表示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空间。从外延分析,向度是判断、评价和确定事物发展的视角;从内涵分析,向度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逻辑向度是逻辑思维的方式,用于分析和评估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当下,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依然不高,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多是“无奈的选择”。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将赋能新质生产力作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向度。

第一,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需求。组织专业教师通过阅读国内外行业报告、参加国内外行业会展、与行业专家交流等方式,及时关注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需求。通过广泛进行市场调研、收集用户意见等方式,及时发现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需求。通过与科研部门、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进技术研发,及时满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需求。组织教师对潜在新技术进行研究、评估,了解新技术的优势所在、应用场景和市场价值,不断提升对新质生产力技术需求的供给能力。

第二,及时了解新质生产力的职业领域。在立足企业对新技术的现实需求、人才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培养人才的同时,职业院校还要善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职业提供教育支持。特别是关注与数字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或举办职业培训班,或建设在线学习平台,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帮助学生掌握与新质生产力相关职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制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业规划,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第三,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推进实习实训基地、专业群和产业学院建设,在发展、壮大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同时,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研发新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参与产业链建设完善教育链建设,持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与外部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推进科教融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合作开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四,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合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引导我国职业院校与国外院校、科研机构乃至先进企业开展合作,分享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共享技术研发成果和创新资源,推动新技术引进及运用,促进我国企业转型、产业升级。鼓励职业院校师生跨国实习、交流和留学,使其感受不同的教育、工作和文化环境,拓宽其国际视野,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颠覆性新技术的研发能力,进而实现突破性创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7